近期,关于乌克兰征兵混乱的新闻再度引发关注。街头“抓壮丁”的视频不断出现在社交平台,说明这一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面对持续扩大的战争规模,乌克兰政府试图通过不断下调征兵门槛来填补前线人力空缺,然而民众的抗拒情绪却在逐步上升。
7月13日,多家亲俄消息源曝出惊人一幕:一名乌克兰平民因频繁受到征兵办骚扰,竟在7月11日主动通过网络联系俄军,请求派遣无人机炸毁当地征兵办公室。他不仅提供了具体坐标,还通过扫码付款的方式完成了所谓“打击服务费”的转账。虽说这一事件只是个案,却生动揭示了乌克兰部分民众对于被征召入伍的深度抵触。
如今在乌克兰,尤其是一线城市和人口稠密区域,“征兵”几乎成了“全民恐慌”的代名词。不少年轻人被迫辞职、隐姓埋名,有的人干脆藏身乡下或逃往海外,只为避开兵役。这种“恐兵潮”的背后,是民众对战局前景的悲观判断以及对自身安危的强烈焦虑。
当前,乌克兰政府已将征兵年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18至60岁,几乎全民皆兵。而泽连斯基政府则不断施压军政系统,要求各地按时完成征兵任务。征兵办的压力之下,便出现了大量执法过界、行为粗暴的现象,从“地毯式搜查”到“街头拉人”,手段之激烈远超以往。
这种状况,不仅令不少民众心生恐惧,也滋生了“以暴制暴”的极端情绪。此次主动联络俄军轰炸征兵办的事件,虽属极端案例,却并非空穴来风——它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乌克兰社会内部部分群体已对战争丧失耐心和信心。
与此同时,乌克兰各地对战争的态度也日趋分裂。在西部地区,民众普遍支持政府与俄军抗争,认为这是一场捍卫国家独立与尊严的必要战斗。但到了中部,更多人则倾向于寻求和平解决,期望尽快停火、恢复正常生活。而在东部乃至南部的一些地方,民意则更为务实甚至冷漠,他们更在意的是是否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而不是这片土地最终属于谁。
这种舆论的地域性分化,也使得征兵工作的阻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是战争持续消耗大量兵力;另一方面,后方却愈发难以动员出足够的兵源。许多应征青年不是逃避,就是被迫应付,一旦上了战场,很难真正发挥出战斗力,甚至影响部队士气。
军事上的现实也非常残酷:战争打到今天,乌克兰早已进入“人力透支”阶段,而俄方则在补兵、补给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如果乌方征兵继续陷入僵局,前线将面临兵力短缺的风险,战场形势恐更加不利。
正如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一个士兵若本身无意参战,即便强行送到战壕,也未必能起到预期作用。如今的乌克兰正面临这样的窘境:民众想要和平,但战争却未见尽头;政府需要士兵,却无力说服年轻人为之卖命。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在撕裂乌克兰社会的共识。而征兵混乱,不过是这一撕裂的表层症状。未来如果无法有效缓解民众焦虑,建立起真实的动员意志,这场仗不但难以持续,更可能成为乌克兰内部社会动荡的新导火索。
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